【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雷锋精神,引领着全社会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一代履行肩负历史的使命。我校迅速兴起了“学雷锋、在行动”活动的热潮,涌现出许多学雷锋的特色活动和先进典型,让校园充满温暖。
学校新闻中心推出“雷锋精神在校园”系列报道,是对我校集中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回顾总结,更是推动全校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敬请广大师生关注!也诚邀全校师生与我们分享更多身边雷锋的感人事迹,畅谈学雷锋活动的心得感悟。
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但无论时空如何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始终呼唤社会价值、弘扬道德理想。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今天,“雷锋”在我们的校园,以全新的形式赋予全新的生命意义。
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领导到后勤职工,从专家学者到学生志愿者,雷锋精神在材料学院不断汇聚,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注重实效,贵于坚持,雷锋精神的发扬实现着常态化。正如材料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王占勇说到,“学雷锋是一种长期的修养,不是为了形式,刻意为之,要真正发自内心,像涓涓细流,持久地传承,从而养成一个习惯,形成一股风气,共建一种和谐。”我们小记者们也用心记录下材料学院发扬雷锋精神的那些温暖、感动人心的镜头。
镜头一:
材料学院11名党员教授自发组织、个人出资设立了“教授奖学金”,致力于鼓励具有学科特色的科研项目的开展,表彰在学业上有长足进步的同学,并推行“一帮一”活动,即教授们在研究项目上配带一个学生助理,辅助实验准备,给予一定酬金,这不仅帮助困难学生获得一些经济上的酬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教授的关心指导与精神鼓励下,提升知识技能,树立人生规划。
教授奖学金资助人之一、也是“一帮一”活动的参与者刘晓荣教授告诉我们,希望发挥教授的能量,带动形成学院优良的教风、师风、学风,目前学院十几位教授参与了该项活动,将来还会增加,藉此平台,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科研,深入实践学习的机会。
同时,为奖励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学院设立了多项特色奖学金,如教授奖学金、学科奖学金、研究所奖学金等。最新设立的“研究所奖学金”主要是奖励科技创新团队,以实验经费的形势促进同学们的创新热情,并提供专业技能支持。
镜头二:
材料学院08、10级班导师江国建,这位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我们总能从他的眼睛里读出一份真诚,一份对学生的关怀与疼爱。他在班上开展“群星璀璨”学习小组,具体有效地解决同学们学习中的困难;他进行“扶贫帮差”工作,全心全意解决学生学业、生活的困难;他关注校园文化生活,资助开展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他在重大节假日邀请学生聚餐,购买食品分发,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他带领学生到科研院所调研实习,拓宽科学视野;他积极奔走,为同学联系走访企业,让大家切实地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他为考研学生搜集资料,积极帮助联系院校,向同济、华理等高校推荐研究生;他为参加国外“2+2”合作办学攻读硕士学位学生写推荐信;他每年出资1000元,作为材料学院设立的“教授奖学金”一份子,用于资助优秀学生,等等……
诸如此类的事情,似乎对于江老师来说,已是稀松平常,但是这些行动温暖了多少同学的心。
采访中,江国建老师说,“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永远不能改变,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不变,但方法需要推陈出新。新时代对新青年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老师必须在青年的人生途中,为他们指引明灯,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为此,江老师煞费苦心,竭尽全力,除了倾力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态度,更组织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在探讨中共同进步。这种纽带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也是人生道路上的相互鼓励和扶携。他希望这种纽带能注入韧度与持久度,就像一种精神的传承,源远流长。他还组织同学们参观众多新材料展览会,如去年的慕尼黑充电材料展览会,使大家开拓学科眼界,激发专业兴趣,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更清晰的认识。
无私与奉献,关怀与热爱,无不点滴成河,汇成爱的溪流江海。采访结束前,从江国建老师略带一丝疲倦的眼睛里,我们又读到了一种坚定,坚信为师者,只要不遗余力地去关爱学生,肩负起责任,就能共同许下美好的未来。我们深深触动,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那句诗的真实写照: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镜头三:
为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享受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材料学院首创由大三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的同学担任小班导,从寝室到教室,从学习至生活尽职尽责为新生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学院为新生各班设置内部“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复习讨论专业课程,交流学习心得,增进集体凝聚;学院还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提供贴心帮助,不仅是经济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如11级一名同学,家庭较为困难,但在辅导员与同学们的热心关怀下,不仅勤工俭学自立自强,还通过努力获得一等奖学金,现在,这名同学主动定期为同学们复习辅导,将爱心传递给集体中的每位同学。
学院还定期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为积极部署2012年考研工作,学院于2月底组织了交流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康年也应邀亲临现场,给同学们送去了鼓励。08-11级同学开展了考研对接的专项讨论和分组调研后续工作,提供全面了解考研情况的平台,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
镜头四:
材料学院活跃着一支“烛火”志愿者团队,他们定期走进“奉贤区农民工子弟小学”义务支教,为敬老院提供服务,到龙华烈士陵园做志愿讲解员,宣传先辈精神;他们在院系活动、校运动会和社区活动中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名同学参加了世博会、世游赛志愿者工作,团队每学期加入新鲜血液,传递爱的行动,他们用真诚微笑感动校园;他们用脚踏实地演绎着雷锋精神的永恒生命力。
近期,在材料学院辅导员周鼎老师的带领下,“烛火”志愿者团和义工队一同前往上海广慈儿童福利院进行志愿服务,大家将筹集的纸笔文具、少儿图书、食品、围巾手套等生活日用品满满5箱,送给了全院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智障儿童,并和他们交流谈心,激励有能力读书的孩子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在学校三月学雷锋活动中,“烛火”志愿者团联合学院更多同学于二食堂二楼进行临时体育馆设备维修,精心擦拭每一个乒乓球台,扎牢台网,固定挡板,羽毛球场地用黄色胶带粘好,球网被巧手慧心的女生“缝补”完整,大家还贴心地写下了温馨提示,希望和谐美好的环境得到全校师生的爱护。同学们将会定期轮流参与维护工作,举手之劳为清洁校园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雷锋,不仅是名词,更是动词,只有行动,才更接近它的真谛。从“3•5”到“365”的转变,雷锋精神在材料学院得以传承与升华。
作为90后的我们,常常不禁思考,我们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更多价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此次对材料学院“雷锋精神在校园”的采访和探寻,我们似乎开始有了答案。亲爱的同学们,让你我携手同行吧!
[文:青年记者团 姜百羽 马宁宁]
[指导老师:宣传部 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