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光明日报:应用型本科改革发展的根本路径

发布者:投稿(校园快讯)发布时间:2019-04-25浏览次数:498

本文信息:

原文来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02日,15版

查看该版:

原文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1/07/content_511842.htm?div=-1

 

应用型本科改革发展的根本路径

作者:柯勤飞《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2日 15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育透视】   

编者按:

  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1245所本科院校、1670万名本科大学生,形成了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本科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力资源。而伴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本科院校需要更深入地扎根于中国的现实需要,服务于区域发展的要求,更积极地探索应用型的本科发展之路,也为学生们提供多元的成长途径,培养其知行合一的能力。本期,我们编发一组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转型的稿件,希望能对此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国教育大会更要求高校“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使命神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如何推动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并实践应用型本科的发展路径,是对这一类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育人以立德为先,高校就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思想的主渠道,本科院校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更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通过机制体制建设,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教师及社会资源聚合成“育人共同体”,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立体化育人的效应,逐渐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不同专业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把价值引领要素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找到最契合的点,把思政教育所要传递的正确价值观、育人元素,融入内涵丰富的专业课程,烹出更适口、更营养的课程,以着力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的有效融通。

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校在新时代推进内涵建设和进一步创新发展划出了关键点。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实现其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完成这样的战略任务,产教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必由之路。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想要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之路,必须首要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需要充分发掘自身特色,以产教深度融合引领学校发展,努力实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间从有限度的“融入”转向无障碍的“融合”:一是要加强专业行业背景,着力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深度融入相关行业产业活动,依托行业企业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从企业一线引进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兼职教师,推动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要借助产教融合介入科技应用前沿,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衔接;三是要通过产教融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将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应用型本科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社会各界、面向未来,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进两个转变:从对接特定企业转变到对标整个行业以及整个社会,更加强调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从关注学科专业水平转变到聚焦共性技术难题,推动形成产教真实融合,达到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又提升行业企业生产力水平的目的。

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坚持“办学定位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科学研究围绕地方、文化传承引领地方”,推动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努力构建以知识、文化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校企发展共同体,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能级。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把握新技术发展,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和社会建设发展步伐,发挥对接区域需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能力优势;要依据区域优势开展区域产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优势学科群与新兴产业链的紧密结合;要融入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技术创新,为行业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要让专业调整以及专业的开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加强,提高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推进形成产业与教育的共生共享生态圈。

  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就依托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调整校内系列科研政策,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建设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艺工结合的特色优势学科,巩固学校的高峰高原学科优势,强化重点学科的传统优势,引领了行业发展,支撑了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初步实现了学科、专业与行业的全面对接。

必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育人是高校办学的初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应用型本科要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素养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综合改革,及时更新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和路径,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发展同向同行;在使学生满足现有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有能力随着产业升级、市场岗位需求变化,从容应对时代与未来,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需求。

  而师资将是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基石。着力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要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循序渐进地整合相关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要深化和创新产教融合方式,建立由地方、行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推进实现教学与产业的对接,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作者:柯勤飞,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