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科学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协同创新对接服务长三角成效显著

成立产学研工作站和技术转移中心20多个

发布者:投稿(校园快讯)发布时间:2019-05-11浏览次数:192

  


本文信息:

原文来自:科学网  2019年04月17日

原文地址: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19/04/26/15562441771334942646.html


五年直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科研项目达1500多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协同创新对接服务长三角成效显著

成立产学研工作站和技术转移中心20多个


作者:董国文 黄辛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9/4/17 13:21:40

4月16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浙江温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入驻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温州技术转移中心,举行科技成果推介会。对于即将迎来建校65周年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而言,这只是学校长期以来以协同创新推动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今年学校喜事不断:获得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化学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前1%、新的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学校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厚积薄发,近年来收获颇丰,近五年直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科研项目达1500多项,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125项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宇陆说道。

三位一体推进产教融合

近年来,由校领导打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们走访调研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新材料协会、上海华谊集团技术研究院、上海华谊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协会和企业,教授们与安徽、浙江等省的企业和县市地方政府开展协同创新对接活动、签订合作协议。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关键着力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介绍,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和对接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三项功能,支撑学科发展向应用型转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立了20多个产学研工作站和技术转移中心,在推进产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比如与“国家中心”主体单位合作共建协同平台获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国家重大研发项目、与地方政府协同建设东方美谷研究院、与相关科技企业协同创新助力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与相关科研院所协同建设专门技术研究院等,加强了专业的行业背景,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等,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应用学科建设发展,学校获批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成为全国100所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之一。

协同创新平台与专业建设挂钩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加强专业的行业背景,倡导‘一专业一平台’,着力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有效融入相关行业产业活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已分批组建了38个有一定影响的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探索了产教融合新时代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和模式。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激发了创新活力,大批应用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正在努力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引擎”。

“东方美谷研究院是学校与奉贤区政府协同创新联合打造‘东方美谷’的重要支撑之一,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行业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科技创新,培育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柯勤飞举例说,研究院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助力新模式新业态化妆品行业发展,为化妆品行业及东方美谷产业园区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为行业企业在研发和应用中形成差异化竞争策略和优势奠定了科研基础。在整合了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基础上建设轨道交通安全工程中心,重点协同对接上海铁路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木之君铁路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据介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针对专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状,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区域及行业级、校级和院级;类别分为文科类及理工类。国家级、省部级、区域及行业级平台的建设分别对标国家、上海市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人才、技术、成果、管理的相关指标要求进行建设。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领导小组,特邀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平台审核、考核等工作。同时设立协同创新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协同创新,规范平台管理。通过校院两级平台建设,增强研发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柯勤飞说,到2020年学校将完成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或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实现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的突破,新增若干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成50家多层次多类型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科技型公司等,围绕上海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动学科向有组织有目标、协同创新解决行业企业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转型。

把产教融合作为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刘宇陆认为,高校与企业建立持续深入、密切的协同创新合作,关键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通过合作明确阻碍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同解决难题;二是明确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和合作机制;三是通过长期合作明确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到一定层级后,学校就确定了建设示范性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示范性协同创新平台的入门条件之一就是考察平台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每年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项目,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或企业为平台捐赠大型研究设备等。”

记者了解到,该校已建立教师到协同创新平台中的企业或研究院或社会组织实践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强化产学研能力培养,并反哺课堂和实践教学;实现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试点开展教师离岗创业和到企业兼职。另一方面,学校也注重协同创新平台的应用型考核工作,凸显应用价值及社会推广,不仅考核如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及国家级项目等科研指标,还要考核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解决企业实际难题及产生社会效益等应用研究指标。目前双能型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近50%;具有企业经历的兼职教师占比达25%。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刘宇陆认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新时代产教融合更加强调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团体的整个社会化对标,而不止是对应某个或某些企业。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因时、因势而新,面向整个产业的需求,逐步将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协同创新平台,打破了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边界,让学生在产业链对接的各个专业端口上都有所涉猎和理解,获得跨越学科边界的指导以及更加广阔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刘宇陆举例说道:“学校选择具有产业化前景的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借助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的学术积淀和学科优势,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专业质量评价标准,增强了共建联合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度。”比如,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让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现场最新技术,而且领悟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理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