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中新网:上海应技大主题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抓好“四件事”

发布者:投稿(校园快讯)发布时间:2019-12-03浏览次数:484

  


本文信息:

原文来自:人民网 2019年11月25日

原文地址: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9-11-25/67191.shtml


上海应技大主题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抓好“四件事”

2019年11月25日 11:0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5日电 (许婧 董国文)“你想过坚持下去有哪些风景吗?其实每件事只是差了最后一步。理想信念的坚持非常重要!”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大一学生的微电影作品《最后一步》中的台词,这个作品是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自主进行的创作。近日,《最后一步》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自今年9月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样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楠在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了这个课程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和教师能分别在全国和在全市高校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陈楠老师表示这与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创新能力建设分不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增强了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也提升了学生的‘抬头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宇陆认为,但思政理论课教师不是学生价值塑造与引领的“独行侠”,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打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配合与支撑,才能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三全育人”格局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着力点,在遴选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后,如何让思政教育更加入脑入心?“通过调查研究和检视问题,我们意识到在具体推进中还存在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不足、评价导向与评价方法有待改善等薄弱问题。”刘宇陆说,我们围绕“三圈三全十育人”狠抓整改,重点做好在课堂“内圈”抓牢内容供给改革“大课题”、在学校“中圈”抓实主体供给改革“大融合”、在社会“外圈”积极凝聚社会力量推进“开门办思政”、在长效机制上抓好制度供给改革“大设计”四件事。
  《食用香精工艺学》是香料香精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校129门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之一。“我能感受到学生的专注与兴趣盎然”,按照作为校领导每学期必须完成对课程思政指导性听课的硬性“任务要求”,刘宇陆在听了这门课程以后印象深刻,“从我国是最早应用香料的国家之一,可以远溯到5000多年前的炎黄时期,到如今香料研发整体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综合实力,从在古代仅仅属于士大夫时尚生活的香文化,到如今走入寻常百姓家,授课教师肖作兵教授合理融入了隐性育人元素,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香料历史文化背景与价值,从心底认同中国的古代智慧,感受到时代进步,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树立了振兴民族香料工业的梦想与信心。”
  “围绕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画好‘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同心圆!如果说专业课重在系统归纳整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完善教学大纲、提炼经典教学案例并示范辐射,推动向2.0版发展。综合素养课则强调多学科优势叠加、知识互补,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科专业前沿,既有学术味,更有思政穿透力,全面培养学生。”刘宇陆介绍,主题教育期间,通过更高阶打造综合素养课,其中的《美丽中国》入选2019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中国智造》和《中国古代技术》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
  在“中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坚持突出一个“全”字,充分挖掘学校各岗位育人要素,激发全员育人内生活力,将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始终。在“外圈”则注重整合校外各方面育人资源,不断扩大思政教育“朋友圈”,在行业企业广泛建设校外育人基地,拓宽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与地方党政开展区域化共建等,开发多渠道育人途径。
  在整改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注重与原有各项制度有机融合与合理优化,以制度建设深度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涵盖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教师培训、考核评价等主要环节,引导教师以研究和实践成果反哺教学,实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得益彰,为课程思政建设创造肥沃的生长发育条件、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支持。
  “比如,我们通过完善教材开发制度,启动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充分彰显应用型高校特色,体现不同专业课程的优势,把课程思政建设与办学定位、专业特点、课程特质等紧密结合”,刘宇陆举例说,这样就把课程思政进一步落实到教学全过程,突出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放“盐”、艺术放“盐”,细化隐性思政,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互补的教材内容体系。同时还在沪上率先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着眼于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工程,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规律性认识,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有了“发力源”。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施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工程、课程思政名师培育工程、课程思政质量保障工程、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工程和课程思政考核激励工程这五大工程,探索形成长效机制,推进‘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建设,力求出一批示范课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实践中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规范,一体化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体系。”刘宇陆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