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上观新闻:疫情当前,仍要坚持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

发布者:投稿(校园快讯)发布时间:2020-03-04浏览次数:785

  


本文信息:

原文来自:上观新闻 2020年03月04日

原文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219261


疫情当前,仍要坚持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

思想汇 2020-03-04 06:3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庆松


复工复产,就是稳就业、稳经济、稳社会,更是稳发展。

当前,疫情防控是硬任务,改革发展是硬道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场“很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他还就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等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之后的战略决策,对于解决“长时间停摆”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一剂“救心药”。

近期,全国各地纷纷打出复工复产组合拳,不少地方已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月2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从重点行业看,钢铁企业复工率为67.4%,有色金属企业复工率为86.3%;上海、广东、湖南等地重点外资企业复工率已经超过80%;全国中小企业总体开工稳步回升,复工接近30%。上海还提出抓重点企业复工、抓重点园区复工、抓重点岗位复工、抓错峰上下班、抓长三角区域联动等五个方面工作、28条举措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并规定“只要是做好防疫条件准备的企业皆可复工”,只需网上备案,无需审批,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对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

就业是民生之本,复工就是稳就业,稳就业就是稳民生。因此,稳就业居于“六稳”之首,是“六稳”的基石。就业是劳动者获取报酬或收入的基本活动,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实现就业岗位与劳动者的合理匹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之一;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疫情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实施就业优先策略,这是劳动者的呼声,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冲击的要求。

复工的前提是企业要有岗位,增加企业岗位必须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充分做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供给,以促进企业发展来带动岗位增加。复工的重点是企业岗位要能招到人,针对部分企业缺工严重、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突出矛盾,需要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提高政策精准性。近期,为了鼓励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一些地方采取了“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的方式帮助企业复工。在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密集的地区,政府开始尝试“接人复工”的模式,包括报销路费、包机、包车进村接人等。另外,复工还有一个重点人群必须关注:高校毕业生。202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74万人,将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毕业生求职面临不少困难和不便,就业任务很重,稳就业必须考虑这一重要人才资源群体,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一些地区和企业正在尝试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的高校毕业生招录方式,教育部还推出了“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即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这些做法值得称道。

产业是经济之本,复产就是稳经济,稳经济就是稳大盘,这关系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任务的实现。毫无疑问,疫情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只要我们变经济压力为经济动力、善于化产业发展之危为产业发展之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借势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稳产、稳经济的任务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从逆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大盘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落实到位,已经出台并还将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要切实造福企业,避免“空心汤团”现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切合实际,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要确保政策“贴肉”,确保利于企业发展。从谨防短期疫情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来看,要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总之,企业稳住了,产业就稳住了;产业稳住了,经济就稳住了;经济稳住了,大盘就稳住了。

稳就业、稳经济,才能稳社会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仅是就经济运行系统本身而言,还是就经济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经济社会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不仅是指经济运行系统本身不能停滞不前、长期搁置,还是指经济与社会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和依存关系不能各自为阵、长期隔离。

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稳就业不仅是稳经济,也是稳社会。就业是劳动者获取报酬或收入的基本手段,就业报酬或收入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来源,因此,稳就业某种程度上就是稳报酬、稳收入,也是稳生活、稳家庭、稳社会。疫情防控期间采取一些严格的管控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就业为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劳动者及其家庭因劳动报酬或收入减少而在基本生活方面受到一些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有序复工复产,甚至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采取积极稳就业的举措,不仅是稳经济的战略需要,也是稳社会的战略需要。在疫情冲击下,失业现象可能会更加突出一些,确保失业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压力会更大一些,因此,确保失业人口失业登记更加便捷、失业保险金申领更加方便,做到应发尽发、应保尽保,成为各地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当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解决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营业,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是打后勤保障战、经济保卫战。复工复产,稳就业、稳经济,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直接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当前,稳经济首先是要全力支持医用防护服、口罩等疫情防控急需医疗物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达产、多种方式扩大产能和增加产量,多措并举确保重点地区医用物资的保障,稳定非重点地区医用物资的市场供应,缓解因医用物资供应紧张而引发的社会恐慌情绪。其次,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工作,通过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副食品供应,必要时要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交通运输“绿色通道”,做好煤电油气等供应,保障全国生活必需品的市场总体稳定,缓解因部分生活必需品紧缺而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纾解社会紧张情绪。最后,稳经济还要积极鼓励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诸如沿街商铺、餐馆、便利店、连锁店、宾馆酒店、理发、维修、家政、洗涤、生鲜配送、外卖、快递等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恢复营业;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的基本服务也要逐步到位,尽量保持疫情期间基本民生服务不断档、不停摆。总之,稳经济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稳定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基本面稳定有序。

将复工复产与“六稳”工作全面贯通起来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钥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成功的核心密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成功的根本标志就是发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能不能在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并叠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实现今年乃至“十三五”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是一次全方位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信心要靠发展来说话,也要靠发展来检验。

复工复产,就是稳就业、稳经济、稳社会,更是稳发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是近年来党中央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好官而提出的战略抓手。“六稳”工作,是彼此促进、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当前疫情冲击下,切忌把“六稳”割裂开来、有所取舍,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懈怠思想,一头重、一头轻的错误认识,更要强调发展一盘棋的导向。要将复工复产与“六稳”工作全面贯通起来,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整体。复工复产本身就是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六稳”工作,“六稳”工作反过来又为复工复产奠定重要基础、准备必要条件。稳就业,是复工复产的题中应有之义;稳金融,特别是通过积极的金融支持政策、完善的金融服务手段等,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金融支持;稳外资、稳外贸,就是通过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为复工复产奠定重要的涉外条件;稳投资,就是要落实一企一策、一项一策,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做好资金保障,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为企业复工复产奠定必要的资金条件;稳预期,就是要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关切,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监测,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持续注入正能量,增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信心,为复工复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复工复产之后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以及精准防疫、科学防控仍是必不可少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疫情趋缓之后的复工复产至关重要,复工复产之后的疫情防控也至关重要。“防火防盗防同事”“最近一到两个月,把同事防住了,我想一切都防住了”,这虽是专家风趣的说法,却讲明了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控的硬道理,是复工复产之后需要严格执行的“金句”。

(作者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