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上观新闻:​ 疫情之下的老挝留学生:我们不离开上海,要完成习近平交给我们的“任务”

发布者:投稿(校园快讯)发布时间:2020-03-04浏览次数:777

  


本文信息:

原文来自:上观新闻 2020年02月29日

原文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1760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疫情之下的老挝留学生:我们不离开上海,要完成习近平交给我们的“任务”

2020-02-29 15:1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俊杰


虽然佟朗的中文水平无法说出“使命感”这个词,但他们在上海确实有这样的感觉。
95后留学生佟朗来自老挝古都琅勃拉邦,现在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铁道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黑黑的皮肤、瘦瘦的身材、不高的个子,典型东南亚人的模样。看到记者向他拱手致意,他赶忙双掌合十回礼。

这场疫情之下,佟朗和留在上海的13位本国小伙伴一起,过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春节与寒假。

佟朗(未发生疫情前)。受访者供图。

“留在上海是对的”

“我们是从学校老师那里知道疫情的。”佟朗回忆,1月24日辅导员杜雪娇老师告诉他们,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出门一定要戴口罩。每天自己要测两次体温,晚上在群里面告诉老师身体情况。杜老师还千叮咛万嘱咐,回宿舍后第一件事要洗手。

有人选择回去,但佟朗决定继续留在上海。刚开始给老挝家里打电话,家人在电话那头痛哭,“我告诉他们,学校老师很照顾我们。”他坦言,老挝医疗技术差一点,留在这里会更安全。

按照原本计划,佟朗的假期安排是在图书馆看书,再去外滩豫园走走。出现疫情后,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他的活动范围也就变成了两点一线——自己的宿舍以及100米开外的食堂。如果缺少生活用品或学习资料?没问题,告诉辅导员,由她帮忙代为采购。

这段时间,这些老挝留学生成了食堂的最主要客人。都说留住一个人的心,首先要留住这个人的胃,学校特意要求食堂改善伙食。“我喜欢吃这里的红烧鱼、青菜、白菜。”但佟朗私下还是觉得食堂的菜油放了多点,没有家乡菜那么清淡。

图为老挝留学生。受访者供图。

佟朗和其他老挝同学戴的口罩,是上海市友协送给他们的。前段时间,市友协会长沙海林还特意来学校看望他们,并要当他们在中国的“大家长”。对于各方的关心,佟朗很是感动,“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十几个同学一商量,决定拍个视频,“祝福武汉为中国加油”。有人在上海,有人在老挝,大家在网上联系,花上一天时间自己拍、自己编、自己剪,制作出一个6分钟的小视频。“拍的不好。”佟朗有点不好意思。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佟朗要用手机看新闻。发现确诊人数一天天在减少,他变得更加安心,“留在上海是对的。”

图为老挝。受访者供图。

要当“老挝的詹天佑”

虽然佟朗的中文水平无法说出“使命感”这个词,但他们在上海确实有这样的感觉。
老挝是中南半岛的内陆国家,近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迄今没有铁路。现在修建的中老铁路将是老挝历史上第一段铁路,从中国西双版纳磨憨口岸到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14.3公里,2016年12月动工,计划2021年12月通车。去年4月,习近平在给老挝师生的回信说,欢迎你们早日乘上中老铁路列车来到北京。如果不出意外,到了2021年,已经学成回国的佟朗们将成为中老铁路的管理人员。他坚持认为,这是习近平交给他们的“任务”。
佟朗无法像官方那样说出“一带一路”的宏大意义,但他从中老铁路中有了切身感受。从老挝南部坐车去北部,需要3到4天时间,铁路通车后400多公里路程只用一天时间,更精确的是4个小时,“我们国家经济、旅游、生活,都能好起来。”
用他们导师李培刚的话说,有了奋斗目标的老挝孩子“非常用功好学、在拼了命读书”。客观而言,两国教育水平存在差距,老挝学生又是在用第二语言中文学习,这对他们的中文与专业能力是双重考验。比如说,要吃透一个复杂的工科概念,他们要先用百度将中文翻译成老挝语,然后再去理解,之后再用中文做答。
“老师课后答疑时间,总会有这些学生的身影,”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绚很感慨,至于逃课这种事情,他们更是闻所未闻。结果,期末考试《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成绩,老挝同学考得比一些中国学生还好。

如今是疫情期间,佟朗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每天在宿舍看书、备考HSK(新汉语水平考试),顺便用哑铃锻炼身体,“不出去,就可以继续学习,挺好的。如果出去了,学习时间就少了。”看来,他还挺喜欢这种“闷”在宿舍的生活。只是前几天他急着要联系辅导员,原来马上要网上开学了,他在老挝买的手机不能登陆网络课程。在几位老师的帮助下,这个问题很快解决了。

佟朗说,他的梦想是当“老挝的詹天佑”。如今,他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把中文铁路术语一点点翻译成了老挝语,弥补当地空白。

图为疫情发生之前,老挝学生参加中国民俗活动。受访者提供。

“马上去图书馆看书”

对于这些老挝留学生,有过一个不太贴切的类比,像是上世纪80年代从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

佟朗和同学们要先从琅勃拉邦坐飞机到昆明,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也是第一次坐飞机。或许由于一路颠簸或是太过紧张,有人因为体温过高在昆明机场被拦下。后来平复情绪后,才顺利入境。

佟朗说,他家在老挝北部的农村里,屋子是用竹子与木头搭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他是家中第十个孩子,父母不会用网络视频聊天,彼此只能靠打国际长途联系。这是一笔很大开销,他到万不得已才会给家里打电话。

最初学中文目的就是想多挣点钱,他有点腼腆地承认。有了这点语言优势,佟朗2018年暑假还在中老铁路建设工地打工,当老挝语翻译,每天能挣100元人民币。这在当地已经属于高收入工作。

图为老挝。受访者提供。

按照中老合作协议,这批老挝留学生一年级在苏发努冯大学就读,“红色亲王”苏发努冯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任国家主席。二年级之后来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读书。在华期间佟朗们的学费、住宿费用不必自己承担,每月还有一笔生活补助。
和我们心目中的留学生截然不同,这批孩子非常节约,常常请中国同学帮他们买二手教材,这样既便宜还能带回国内给更多人看。老挝是热带地区,他们的厚衣服不多,就拜托辅导员带他们去买打折衣服。即便去市区玩,也挑一些不用花钱的景点转转,比如上海博物馆、外滩、滨江等。

《我们不一样》是老挝学生最喜欢唱的中文歌曲,疫情没有出现前,大家聚起来都会吼上几嗓子,以表达思乡之情。“一年回去一次够了”,佟朗不是不想家,只是囊中羞涩。他牵挂着爸爸妈妈,思念着家乡山水,也想着将服务的中老铁路,“18年,湄公河特大桥只有几个桥墩,19年桥梁已经合拢了,今年该铺轨了吧。”他有点感伤也有一点兴奋。

记者问他,“等疫情过去了,你最想干什么事情?”

“马上去图书馆看书。”佟朗脱口而出。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