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上观新闻:连续14天守护弄堂铁门,上海22岁听障女孩当志愿者:哪怕跑跑腿,我也愿意

发布者:投稿(校园快讯)发布时间:2020-03-29浏览次数:707

  


本文信息:

原文来自:上观新闻 2020年03月05日

原文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19828.htm


连续14天守护弄堂铁门,上海22岁听障女孩当志愿者:哪怕跑跑腿,我也愿意

伴公汀 2020-03-05 06:1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她的笔记本里,还画下了隔离期间看到的小物,远处的楼,门口的锁,窗外的树,春天到了,这棵树也要绿了。

连续14天,每天早上10时和下午3时,倪珍佳就会穿上橙色的长宁志愿者马甲,走过武夷路两旁的浮雕墙,推一推沿街的铁门,拉一拉把手,确认好门锁的状态,保证这些上了岁数的老洋房、小弄堂的大门都已经关严锁牢。

一位从弄内出来的阿姨跟她打招呼:“小姑娘又来啦!”倪珍佳笑笑,走上前去关好门。阿姨有些抱歉,冲她摆摆手:“不好意思,又忘记关门了”。她也招手,回阿姨一句:“没关系,下次记得。”

隔着口罩,她这话说得有点含糊,得仔细分辨才能听清,而在听别人说话时,她会仔细盯着对方嘴型,或者把左耳助听器凑近,请对方大点声。今年22岁的倪珍佳是位听力障碍志愿者,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艺美术专业读大一。


倪珍佳在160弄门口和居民交流。(刘雪妍 摄)

守好这些“有腔调”的门

武夷路沿街归华阳路街道飞乐居民区管辖。这是一个混合性小区,既有商品房、售后公房,也有洋房和弄堂,每弄少则一户,多则四十户,共有约600户居民,弄口都装有黑色铁门。。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李超毅介绍说,商品房可留一个出口设立门岗,工作人员定点守候,查验进出人员的情况,可要为武夷路这400多米路段上9扇铁门设门卫,就不太现实,只能靠居民自管。

居委会2月16号为铁门都换了新锁芯,配好钥匙送到居民家中,并嘱咐大家进出时自行将铁门关上,谨防无关人员出入。志愿者倪珍佳作为小区“封闭式”管理巡查志愿者,任务是确保这些开开合合的大门及时关闭。

“进出随手关门,保持大门关闭”的告示贴出来后,大部分居民能记得关门,可多年习惯了骑着自行车和助力车直接进进出出,也习惯了快递与外卖送到家门口,这门一锁,还是有很多人不适应。

因为使用不注意,160弄的门锁两个星期内已经换过2次,修过4次了。昨天倪珍佳刚上岗,住在2号楼101室的阿姨就指着门锁无奈地说:“这个锁又不好用了,明明写了顺时针开,还是有人会反锁,打不开一用力就坏了……”

有40户居民的160弄算是一个微型售后公房小区,外地和外籍租户不少,居委会还专门做了中英文告知书,平时大门敞开,空地上都能挤进去7辆私家车,是最需要“重点关照”得门洞。珍佳也来来回回特别留意这扇门。阿姨拍拍珍佳说:“她很负责的,来回走,帮我们把门关关好,工作就是需要大家互相配合。”

因为阿姨说这话时戴着口罩,珍佳看不到嘴型,没有办法作出反。但看到阿姨竖大拇指,她也会心一笑。 

沿路的共享单车倒了一地,珍佳走过时扶起来,她一路步子很快,只有在铁门前会仔细停留,关着的门她就使劲推一推,有的门看似关得严实,其实没有上锁,一推就开,她就用力关好,有时候大铁门上的小门开着,一拉把手才发现其实大门里的门栓也没搭上。

有位爷爷没有关门,倪珍佳在他身后上前关门,爷爷赶忙说自己只是出来透透气,走一圈就回去,门只是暂时先不关,倪珍佳冲爷爷点点头,继续把剩下几户巡查完毕,然后又特地拐回来再确认一下爷爷已经把大门锁好了。
武夷路52弄29号是一栋三层小楼,住了11户居民,要从大路穿过弄堂,拐过两个弯儿,走到尽头,才能看到那扇隐匿的绿色小铁门,她确认门已经锁好,走出弄堂时抬头看了看高耸的树枝。她喜欢这棵树伸向四周的枝桠,“它很有艺术感,也很有生命力,在努力向上生长”。



倪珍佳最喜欢的高中毕业作品,丙烯画的彩色鹿。(刘雪妍 摄)

做不了语言宣传,跑腿也行

武夷路40号其貌不扬,梧桐树下的门头有复古雕饰的拱券,倪珍佳抬头指着楼口的小窗,说:“‘李爷爷’就住在这里。”她口中的李爷爷,是当过长宁区领导的李仁杰,已经住在这栋老房子里几十年了。

从四五年前开始,他每年会资助飞乐居委会3名贫困学生,以前每个学生给3500元学费,如今包括倪珍佳在内的两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年资助金额也增加到每人5000元。

李爷爷每年都要跟孩子们见面,亲手把学费送到他们手里,还附带送几本好书,要求每人年底写一篇读后感。说到自己永远铭记李爷爷的爱心时,倪珍佳认真地在手机里打下“有句话说得好: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几个字。

从小生活在华阳路街道,作为飞乐居民区的居民,她也一直被社区这个大家庭爱着,从居委会干部,到楼组长和志愿者,都经常给予关怀。

今年春节,外婆80岁大寿,倪珍佳跟父母回安徽外婆家过年,当时村子里还没有这么紧张,也还没有戴口罩的意识。2月5日回到上海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在楼下张贴告知书和防疫宣传海报,喇叭里也在请返沪居民及时扫码登记,居家观察14天,于是他们一家主动上报,自觉隔离。

隔离期间看到穿着马甲的志愿者们忙前忙后,她就很想加入,居家隔离的最后一天,她主动联系居委会,给李书记发微信表达自己的意愿:“我想做抗疫志愿者,可能我无法做语言宣传的工作,但是信息录入、微信沟通、宣传海报绘制等,我都可以做,哪怕是跑跑腿,我都愿意。

妈妈知道后,担心她出门不安全。“毕竟这个病毒很厉害,孩子好不容易养这么大了……”现在倪妈妈说起来还有点担心。居委会一开始也没有同意,因为考虑到倪珍佳情况特殊。“但小倪的态度十分坚定,而且我们刚刚好有这么一个适合她的岗位,到街上巡查不需要很多语言沟通,于是就同意了。”

于是每天两次巡逻,倪珍佳就坚持到了现在,即使这周学校已经网上复课了,每天要看书并且练习的她还是抽出时间来完成志愿服务。

当志愿者是热爱也是习惯



隔离期倪珍佳写的“万众齐心,战胜疫情”。(刘雪妍 摄)

倪珍佳一直都是热心肠。在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读高中时,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她和同学们都会发挥所长,做一些义卖活动。美术班的同学们做软陶、竹刻、写字画,烹饪班的孩子做点心和饼干,把义卖的款项捐赠出去。

高中时,每年学校会有5名来自西藏的同学,寒假的时候,他们不能回家,珍佳就主动向学校申请,负责带他们在上海玩,逛完外滩和美术馆,还特别带他们去了田子坊里的西藏美食店。

同学拉姆在拉萨的孤儿院做志愿服务,自己花钱给孤儿买了很多文具和衣物,还教孩子们折纸,陪他们做游戏,珍佳一直都想去看看拉姆口中这个美好的地方。2017年的暑假,参加完全国残疾女篮球锦标赛后,她也去到西藏,捐献了自己的爱心。

同窗四年,去年毕业分别的时候,西藏的同学一个个给她戴上哈达,还写信感谢她一直以来用心的陪伴。今年2月24日藏历新年,她还收到了他们“扎西德勒”的祝福。

从2018年开始,她们高中招收辅读班,辅读生中有位00后女孩小清跟她结对,这个小姑娘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很难接触。倪珍佳选择以笔传心,和她从笔友做起,慢慢了解到小清父母都有精神残疾,由姑姑和奶奶养大,所以安全感缺乏,自卑而胆怯。

倪珍佳于是主动陪伴她,晚上还去宿舍给她讲故事,“有一次她听着听着睡觉了,就躺在我的腿上,看着她就像个小孩子”。小清慢慢敞开心扉,把自己开心的,难过的经历都讲给这个姐姐听,在课堂上做的点心,自己也不舍得吃,等下课偷偷送给倪珍佳。

因为倪珍佳的不断鼓励,一年后,老师们都说小清变得阳光懂事了,有次老师给珍佳看小清写的作文,“里面都是写我的,她记得那么多,我真的很感动。”开家长会的时候,小清的姑姑都来专门感谢她的陪伴。


这次春节后回沪隔离期间,倪珍佳花了三天时间,临摹、练习、折纸,写下了书法“万众齐心,战胜疫情”,家里地方不大,她趴在地上铺开纸张来写,她喜欢墨水的味道,认真地说:“我觉得这八个字意义很大,看到很多人都去了武汉,就觉得只要一条心,这个疫情一定能过去。”

她的笔记本里,还画下了隔离期间看到的小物,远处的楼,门口的锁,窗外的树,春天到了,这棵树也要绿了。



倪珍佳在隔离期间画的窗外的树(刘雪妍 摄)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刘雪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