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论坛暨德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召开

发布者:投稿(校园快讯)发布时间:2020-05-08浏览次数:757

  


本文信息:

原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05月04日

原文地址:http://www.cssn.cn/zx/bwyc/202005/t20200504_5121642.shtml?COLLCC=3576265850


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论坛暨德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召开

2020年05月04日 16: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论坛暨德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4月29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办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论坛暨德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沪召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出席论坛并共同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德育研究中心揭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等专家学者、劳动模范以及学校师生代表150余人参加会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敏娟主持会议。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构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郭庆松介绍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与办学成就。他表示,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创新型大学,重实践、重应用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固有的优秀品质。学校应立足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科学系统地推进劳动教育,探索构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建设劳动教育“课程群”、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系”、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使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学校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我们亟需从这场全民战“疫”中凝练德育工作的特色、去研判其短板、去挖掘其丰富素材、去研究其规律,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成为有影响力的德育研究高地、德育人才培养高地、德育变革创新中心,以及德育学术交流高端平台。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杨长亮提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始终从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高度看待劳动教育,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上海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工作,先后提出了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中国系列课程建设等一系列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经验。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以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持续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出台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作用,切身提高劳动教育成效,构建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发展的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系统,把劳动教育作为开门办教育的“试验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敏娟主持会议并作点评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共同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德育研究中心揭牌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开展新时代特色化劳动教育

  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何云峰,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心内科主任樊民,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港集团首席高级技师张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力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代表王浩洋分别作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陈学明表示,劳动已成为人的必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劳动也是人的内在潜能得以外在化的体现,是人的本质,是实现自我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我们得以展现人类的智慧,并通过此途径去创造快乐,享受人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告诉大学生劳动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广大学子明确劳动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重点,聚焦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实践教育,开展特色化劳动教育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何云峰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何云峰提出,从社会整体精神系统角度,劳动精神是一种社会文化价值体系。高校的劳动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讲座、实践课、实习、志愿者等方式,而是应构建整个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劳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应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性以消解劳动的消极性;二是劳动精神要坚持法治精神,在依法治国中展现;三是劳动精神要通过具体的劳动者去弘扬,劳模、工匠是最能集中体现劳动精神的个人和群体;四是劳动精神还应该包括伦理精神,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既要提出劳动要有成效,还应有奉献精神,避免产生按酬付劳的绝对思维方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心内科主任樊民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樊民认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体现了劳动精神。作为一名医生,他主动报名参加了援鄂医疗队,一线救治患者的经历让他有了切身体会,各党支部克服困难,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协同作战聚合力,让医疗队很快形成了“战斗力”。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应结合抗疫先进事例来开展,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更是一场生命教育和文化自信的课堂,通过抗疫前线最真实的“战场”、临床案例和中医战“疫”过程,为同学们进一步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提供了最鲜活的“教科书”。

  践行劳动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港集团首席高级技师张彦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张彦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桥吊工作的劳动体会,阐述新时代劳动精神有着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艰苦创业和甘于奉献等丰富内涵。他表示,正是因为对于劳动的热爱,才让他成为世界纪录的创造者。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理论和技能,更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钉钉子精神”,懂得劳动精神的养成是每个劳动者在自己岗位上实现自我、沉淀积累的过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力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孙力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本身蕴含终身学习的理念,而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劳动的学习和创新功能。从宏观上看,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是劳动发展的结果,现代化也可以看成是劳动的现代化;从微观上看,劳动是历史性的,现代职业对劳动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有系统学习和训练作为前期准备,而且劳动中已经明显蕴含着学习的内容与诉求。当下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应树立先培训后上岗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分工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的需要。另外,创新性劳动是劳动演进的必然结果,也印证了人民群众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代表王浩洋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王浩洋同学表示,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以及各个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有“95后”“00后”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给我们上了一场场深入人心的劳动教育实践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践行好劳动精神,孜孜不倦学习,勤勉奋发做事,要在劳动中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真正把知与行做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