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中国教育报】上海以分类评价改革促高校内涵式发展:升级评价指挥棒 跑出发展加速度

发布者:郭东波发布时间:2021-02-05浏览次数:26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2-05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2/05/content_590211.htm?div=-1&from=timeline

    “向内看,树目标;向外看,立标杆;左右看,强化合作。”2020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健康医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召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座谈会,院长黄钢在会上这样说。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15年,上海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为契机,启动高校分类管理改革。2018年,上海试行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当年的评价结果成为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遴选的主要依据。同时,每年的市属高校内涵建设经费分配、高校党政负责干部考核、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动态调整,也都与年度评价结果紧密挂钩。经过多年持续推行,上海高校分类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同类高校之间“比学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分类评价对高校发展促进作用很大,学校的发展劲头更足了,发展目标更准了,内部治理能力也更强了。”上海市教委总督学平辉说。

  分类评价让学校吃下“定心丸”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一所新组建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2015年由3所专科院校合并而成。学校刚成立时,不少人都心存疑问:上海已经有多所知名医学院校,这所新学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

  上海健康医学院成立时,正逢上海启动高校分类管理改革,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高校被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4类,再按照主干学科门类、主干专业大类建设情况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3个维度,这样的划分意在鼓励高校错位竞争、特色化办学和多样发展。

  借着改革的东风,上海健康医学院一开始便明确了“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

  类型不同,要求不同,评价不同,支持不同。有了分类评价的支持,这所新成立的医学院发展迅猛。短短5年,学院已经拥有16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其中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填补了上海市空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来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学院又迅速反应,立即启动申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形成有力互补。

  分类评价给了高校更多的发展选择,像上海健康医学院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特色。

  “分类评价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说,以“社会服务”这一评价指标为例,上海的评价方案对“学术研究型”高校着重看技术转移情况和决策咨询报告被采纳数,而对“应用技能型”高校评价的是转化科技成果情况和社会培训情况,还可以自选权重。近年来,上海城建职院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为重点,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增强对行业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横向合同经费从2017年的不足80万元跃升至2020年的近900万元。

  “评价的指挥棒从‘金字塔’变成了‘五指山’,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有了更多选择。只要找准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跑道,都可以出彩。”在“应用技术型”高校综合评价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连续3年名列前茅,该校校长柯勤飞深有感触地说。

  分类评价给学校进行了“全面体检”

  “学校存在发展规划指标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建议提高规划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加大落实力度。”

  “学校平均每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间明显低于同类型院校,建议学校采取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同时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后备力量建设。”

  ……

  2020年的分类评价结果出炉,上海的62所高校都拿到了量身定制的评价报告,里面不仅有本年度的综合评价情况、效益评价情况,还有学校近3年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改进建议。

  “评价分析报告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上海大学是参评“学术研究型”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市属高校,此次有11个指标取得进步,综合能力明显提升。该校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陈秋玲说,评价不仅是比较,也为同类型高校之间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

  在一校一报告中,记者发现,每所学校都有一张覆盖所有指标得分的正负柱状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本年度学校发展情况。

  “有些指标是我们以前从未注意过的,还一直以为自己做得不错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宓一鸣说,像“生均课程数”的指标学校原来并没有太重视,而在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占到3%的权重。对此,学校专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内涵:课程少了,意味着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少,无法满足特色发展的需求。为此,学校教务处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在满足专业基本要求同时,让学生有更丰富的选择。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上海直面高校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功能,突出精准管理。记者发现,在2020年分类评价指标中,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一项就列出了50个具体指标,还列有负面清单。“高层次人才数”只占到2%的权重,“师均高水平论文数”“高质量著作”都不再关注量的考察,而是着重体现高水平代表作,突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导向,不同类型学校有着不同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上海将有关监测点一一对照,着力破除‘五唯’导向,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上海市教委秘书处(研究室)二级调研员林炊利说。

  分类评价为学校转型升级提供契机

  从“一列纵队”到“四列纵队”,从单一评价到综合评价,高校有了更多展现自身特色的机会。然而,综合评价是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价,不可否认的是,“大而全”在综合评价中依然占有优势,如何才能让更多“小而特”的高校被看见、被激活?

  3年来,上海不断丰富评价维度,除了综合评价外,还积极开展增值评价、效益评价。

  增值评价,是学校自己和自己比,看的是学校的奋进程度和进步情况;效益评价则体现为“均量”,指从“生均”“师均”“学科均”“专业均”等方面评价,最大程度展现学校特色与优势。平辉表示:“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是在动态调整、不断完善的,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让更多高校有转身露脸的机会。”

  2018年,上海市分类评价结果公布时,上海公安学院位列“应用技术型”高校第三梯队。2020年新增了效益评价,该校排名第一,综合评价排名也连续两年跃升。该校副院长许敏说:“分类评价科学精准的管理,不仅给了小规模学校露脸的机会,也为学校强本拓新、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分类评价改革实施以后,该校把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相结合,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把分类评价当作全校的“1号工程”来抓。两年多来,各学院、各部门都被调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展宏图、晒成绩、讲亮点、谈发展,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分类评价从“一把尺”变成了“一把火”,点燃了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

  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的学校。如果评价的尺子不合适,那这样的学校“绝招”就使不出来。分类评价为学校表达办学特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校长陆靖说:“对标对表‘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坚持强化海事特色与实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身优势。”

  在分类评价的引领下,学校一方面总结自身特色亮点,长线布局学校未来发展;另一方面,建立校内分类评价工作机制,调整优化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航运、物流、海洋等领域的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为交通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目的就是要推动高校内部的变革,就是要让更多的高校把‘要我评’变成‘我要评’,进而推动自身的内涵建设。”平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