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热议|校长柯勤飞:肩负科教兴国新使命 谱写创新发展新篇章

发布者:郭东波发布时间:2022-10-16浏览次数:355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学校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广大师生收看收听了开幕会现场直播盛况。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柯勤飞认真听取并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以《肩负科教兴国新使命 谱写创新发展新篇章》为题发表学习感想。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一份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全文旗帜鲜明、思想深邃、气势磅礴,赢得了与会代表几十次的热烈掌声,体现出全党对过去十年来党中央带领我们所创造的不凡成就给予的高度肯定,也充分展现了人民领袖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具体来说:

  这是一份主题鲜明,站位高远的政治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所推进的究竟是怎样的现代化?通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究竟该如何走?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高瞻远瞩、深远谋划了一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步走”战略发展“大棋局”,这是指引和照亮我们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灯塔和精神北斗,也为我们走好未来开局起步的关键五年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这是一份一脉相承,务实全面的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开篇就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过去十年,党中央带领我们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诸多重大成就,之所以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各种风险挑战考验,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和一脉相承的创新发展理念,也让我们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这是一份面向未来,鼓舞人心的动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再次明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深情期待和无限憧憬,必将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更加崭新的发展新阶段,成为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高等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应用创新型高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要继续坚持不移保持政治定力,在聚焦党的政治建设上狠抓落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讲政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等各环节全过程,始终坚定信仰、心系使命、无我作为,以高水平的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站稳立场、把牢方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我们要继续坚持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在聚焦服务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中主动作为。牢牢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科技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依托,围绕“十四五”既定目标,不断推动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上应经验”“上应方案”“上应模式”,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转化为应用创新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生动实践。

  我们要继续坚持不移矢志立德树人,在聚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深入推动“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更加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搭建更多校企、校地协同培养平台,在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力培养更多的可堪民族复兴大任、能够引领和支撑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满足地方和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我们要继续坚持不移聚焦国之大者,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精准发力。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依托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高水平创新成果赋能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不断砥砺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