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热点排行
上月来稿量
计算机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3
宣传部 291 研究生部 248
学生工作部 119 城建学院 98
机械学院 43 理学院 77
外国语学院 75 人文学院 73
经管学院 60 教务处 56
化工学院 55 团委 51
科学技术处 46 电气学院 43
计算机学院 42 材料学院 41

【理论研究】郭庆松: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发布者:吴斯琦发布时间:2023-04-23浏览次数:203

  4月23日,《文汇报》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郭庆松署名文章《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文章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深刻阐释认识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全文如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或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则是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最一般的思维方式及其表征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没有与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或与其完全相左的纯粹的世界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观与方法论本质上是一致的:世界观主要解决事物“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事物“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马克思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并确保世界观真正落地和行动的理论。

  今年2月份,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是从系统论的视角进一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和实现方式,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的逻辑表达,需要我们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加以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  

在辩证统一的理论视野中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存在的矛盾体现为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是斗争性的一面,相互依存是统一性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这就是所谓的辩证统一。在看到事物斗争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后,我们才能够以联系、发展和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成全面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和问题处理方法。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为例,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斗争性一面: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为党的二十大所深刻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乃至对外关系等诸多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积极推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地依赖顶层设计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也有统一性一面:顶层设计可以规范和引领实践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的目标、方向、路径引领下的实践探索才能保证做到航向不偏、行稳致远,实践探索反过来可以完善和促进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得出的符合实际、务实有用的经验和方法对于完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再看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它们之间同样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是方向性的谋划,策略是具体性的动作;没有战略指导的策略恰似无头苍蝇的乱飞乱撞,没有策略支持的战略同样也只是浮于面上的空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战略与策略问题,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制定战略目标、锚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当然,战略的落实落地要求我们要有具体正确的策略,并且还要依据客观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制定和调整相应的策略,确保我们所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古人说得好:“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实际上就是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

  同样,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几对重大关系无不都是辩证统一的。有关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为不变与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才能实现创新的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才能夯实守正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这里的守正主要是守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正”;这里的创新主要就是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关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以提升效率不断做大蛋糕,以促进公平兼顾分好蛋糕,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追求的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的必然要求。有关活力和秩序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国家安全和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创造和个人潜力充分发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建构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以秩序应对转型阵痛、确保社会长期稳定,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由此,社会活力的奔涌和个人潜能的发挥才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有关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中与西、内与外之间的内在张力,彰显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这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以及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这是基于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历史经验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推进的深刻认识。当然,自立自强不能故步自封,对外开放也不能随波逐流。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脉搏中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历史发展有它的内在逻辑,基于历史的内在逻辑、站在现实的客观场景,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洞察和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这就是正确看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实践场景,形成了具有缜密的内在逻辑、深刻的科学内涵的正确党史观,并且因其揭示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而成为全党的根本遵循。以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观之,我们党所走过的百年奋斗历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其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一个鲜明主题和一条突出主线。其中,把握和兼顾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功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遵循,深刻体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流本质要求。

  从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来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以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顶层设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努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顶层设计,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探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战略与策略看,在战略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提出的“两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与“四化”目标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乃至后来的“四个现代化”即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到“三步走”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至到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等。在落实战略的策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几个五年计划等,政治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军事上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下放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以及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党更是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乃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落地举措。这些战略与策略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有效确保了二者之间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与此同时,就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几对重大关系而言,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对这些重大关系的中国式处理方式和实践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这几对重大关系产生了新的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坚持激发市场活力与维护市场秩序相结合,强调自立自强但宣示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等,这些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征程中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从党的二十大开始,我国进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时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要求我们必须给出自己的正确答案。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就是要在实践中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加强顶层设计,要求我们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期盼,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时间上分阶段、在内容上分领域进行顶层思考、全局谋划,确保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明确的目标、明晰的方向、明了的路径,引领基层探索方向不迷、航向不偏、行稳致远;推进实践探索,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地方、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允许地方先行先试、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充分结合各自实际进行区域性实践、行业性探索、差别化试点,为顶层设计提供素材、积累经验、检验效果。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就是要在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上找到结合点。党的二十大对于“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清晰明了、催人奋进,同时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对于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也都从战略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和筹谋,这是我们抓好落实的战略前提,但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在把握战略时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落实战略时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征程上,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几对重大关系同样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重点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偏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说到底就是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创新重点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和光明图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坚持公平以效率为基础,效率以公平为前提。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鲜明价值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追求的公平,实现手段包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等;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效率为突出价值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强调的效率,实现手段包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率等。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必然是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一个现代化社会所要追求的应该是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环境,体现为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一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不断激发经济发展主体的活力,不仅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更要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特别是各类青年人才的创新创造,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另一方面,在发展的基础上以良好秩序确保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效率、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就是要求我们在自主中谋求开放、在开放中坚持自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价值追求。未来的自立自强要聚焦重点和体现韧性,在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破解“卡脖子”难题上下更大功夫,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卯足劲,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未来的对外开放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一般对外开放,而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以及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此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